初審編輯:程永生
責任編輯:王陸見
眼下,在威海臨港區汪疃鎮大宅庫村的蔬菜大棚內,韭菜已經長了新茬;地頭忙碌的身影里,有個穿白襯衣的中年人格外顯眼——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于聲洋又在查看蔬菜長勢。樸實能干是于聲洋給人的第一印象。自2011年來于聲洋當選大宅庫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主任,他在村里一干就是十幾年。這3000多天里,他不僅是村民的好書記,更是榮獲了2020年的第95期山東好人。
如今的大宅庫村,經濟發展和村容村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,這些變化都得益于村書記于聲洋的不懈努力。上任之初,為了摸清民意,于聲洋及時與村民等溝通,了解村情、民情。隨著交流的深入,村民的訴求被于聲洋一項項記在心里,為了及時幫村民解決難題,他組織村“兩委”開會商討具體解決方案,“不能讓村民感覺到落差。”
于聲洋組織環境整治,帶頭清理了村民門口違規的亂搭亂建,村里的路好走了,村容村貌也有所改觀。為了開展好這項工作,于聲洋白天跑去鄰村“取經”,晚上給村民做工作。
堅持了兩個月的溝通后,大家參與度逐漸提高,建設美麗家園的熱情也被點燃了,硬化路面找不到運輸車,村委干部開著自家車跑了一趟又一趟;路兩邊要換樹種,村民們爭相把自家院里的果樹無償拿出;到了果樹修剪季節,婦女們自發帶著果樹剪干起來……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鄉村要振興,產業是支撐。上任之初,于聲洋就清楚,要想帶著大伙兒致富發展、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業,不能光靠傳統農業,要讓第二、第三產業也落在村里。
那段時間,于聲洋和村委干部們早出晚歸,拉贊助、跑項目,在他和村委干部的努力下,村里引進了紙箱廠、電子廠、造船廠、魚竿廠。對于那些有能力、有想法創業的村民,于聲洋大力支持,先后扶持村民創辦了玻璃鋼廠、農業機械制造廠、不銹鋼加工廠、繡布廠和榨油廠。在他和大家伙的努力下,很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回家就業,村民孫德建、孫楠父子就是其中的代表,二人回鄉開辦了打藥機廠。
產業興旺了,提升群眾的幸福感成了于聲洋的下一步目標。村內老年人中午吃飯問題亟待解決,2020年底,于聲洋便把建食堂提上了日程。2021年9月,大宅庫村幸福食堂開業了。食堂為村內75周歲以上的老人每日提供午餐,每天都是兩菜一湯,頓頓有肉、周周有魚,每月只需花費40元錢,余下費用由村集體補貼。為將食堂成本降低,提高飯菜質量,于聲洋與周邊企業協商,讓職工到幸福食堂就餐,食堂的經營可持續,企業自身也節省了費用。
老人說,幸福食堂不單是提供餐食,也讓村內的老年人多了個聊天的好地方。每天吃飯的時候早來會兒,飯后多坐會兒,跟左鄰右舍拉拉家常,感覺這一天也挺充實。“在這里吃飯,每天的飯菜不重樣,吃得好、吃得飽,真的挺好。”看著桌上的飯菜,谷元芝老人笑得合不攏嘴。
幸福食堂運營一段時間后,于聲洋認為食堂的蔬菜供應光靠捐款購買不是長久之計,于是村“兩委”班子研究,利用村集體現有的大棚進行蔬菜種植,收獲的蔬菜一部分送到幸福食堂當作食材,一部分通過汪疃鎮政府、工會、社區、企業等的愛心購買解決。大棚蔬菜售賣所得的利潤,大部分用于幸福食堂的運營,剩下部分用于購置村內所需物資等。
產業慢慢興旺了,但于聲洋卻始終保持清醒,他深知,真的過好日子,還得讓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富裕起來。
在于聲洋看來,發展鄉村文化產業不能瞎折騰,還是要結合農村實際,繼續在村里的“一畝三分地”上做文章。大宅庫村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鄉風鄉俗,于聲洋認為這些優秀的文化資源,經過一定的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引導,都可以推動鄉村文明的進步。
村民們熱愛敲鑼打鼓、排節目、跳廣場舞,村里便新建了老年活動室,成立了文藝隊,提升了老百姓的精氣神。村民還籌劃組織文藝活動,農閑時到鄰村進行文藝演出,在周邊村莊廣受好評。
經常登臺,人們變得越來越大方開朗;經常互動,鄰里關系變得越來越和諧融洽……出彩的文化文藝活動,讓村民的生活更加充實起來,精神風貌不斷得到提升。村民們也積極響應“好媳婦、好婆婆和最美家庭”等評選活動,向身邊的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學習。
文化資源用好了,也用活了。于聲洋說,只有精神生活豐富了,才能激發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,大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才能更強。
當有人提起,多年前放棄經商回村發展他有沒有后悔,于聲洋說,在大宅庫村帶領群眾走出一條幸福路,對他來說才是更大的生意。
(通訊員 姜凌春)
初審編輯:程永生
責任編輯:王陸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