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審編輯:程永生
責任編輯:王陸見
今年以來,乘著威海臨港區草廟子鎮金井黃山樣板片區整體打造的東風,北黃山村因地制宜,利用當地溫差較大、光照充足的實際,以信用為媒,開始在信用農田上種植網紋瓜。
信用農田結出“希望瓜”
秋收以來,北黃山村黨支部書記馬廷永這幾天可忙壞了。村里信用農田種了兩大棚網紋瓜,今年大豐收。馬廷永既是主抓這個事兒的村黨支部書記,也是這個大棚唯一的技術員、銷售員。眼下,最要緊的就是趕緊搶收,賣上好價錢。
怎么想起來種網紋瓜了呢?馬廷永說,村里大多數是上了歲數的老人,村集體收入微薄,在草廟子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,他們就想琢磨種點特色農產品。巧的是,正好他們村的一塊土地租賃方在做大棚網紋瓜。馬廷永就經常過去看,和人家交流網紋瓜的生長習性、市場銷售情況等。后來發現,網紋瓜的生產周期只有兩個多月,打理起來也不太費事,市場銷售情況也比較樂觀,所以,他就和村“兩委”商量、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研究,最后確定要在撂荒地上建大棚種網紋瓜。
聽聞村集體有這樣的打算,草廟子鎮黨委政府分管領導也主動上門對接,交流大棚種植等相關操作細節,并建議村集體在運作模式上考慮信用大棚方式,也可以以此為契機,推進村里的信用體系建設。有了信用網紋瓜大棚之后,村里可以干活的老人來這忙點農活,賺上信用分,兌換信用獎品。網紋瓜大棚的銷售收入也可以用于村幸福食堂等老人的福利設施,一舉多得。用村里老人們的話說,“這瓜種下去,有用,靠譜!”
老戲臺,讓百姓笑開顏
讓北黃山村村民笑開顏的,還有村里原址復建的老戲臺。北黃山村處在三個黃山村中間,周圍幾個村的村民都習慣到北黃山村的戲臺唱戲看表演。隨著戲臺年久失修,周邊幾個村村民的文化娛樂場所也就沒有了。在建設金井黃山樣板片區過程中,草廟子鎮黨委政府深入挖掘當地歷史,將北黃山的歷史沿革、老戲臺過往輝煌等都挖掘出來,投資建戲臺、建村史文化長廊、收集老物件建村級文化民俗館。
80多歲的村民馬華理,雖然外嫁多年,但聽說村里的老戲臺重新修好了,她和家人特意回村看戲臺。住了8天后,她給村“兩委”送來一封信。在信里,她寫道:“滿山都是花果園,看不夠的黃山美,喝不夠的家鄉水,看不夠的家鄉戲,咱村真好!”
樸實的語言道出北黃山村的可喜變化,在這里,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正一步步變成現實。北黃山村集體的“錢袋子”開始鼓起來,村民們的精神面貌有了提升、日子過得有了滋味。“收完網紋瓜,我們就想研究下種其他經濟作物,大棚里的特色作物不斷線,老百姓的日子就有奔頭!”背靠金井黃山片區鄉村共富黨建聯盟,曬得黝黑的馬廷永又開始謀劃新項目。
(通訊員 邢瑜娉)
初審編輯:程永生
責任編輯:王陸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