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cite id="th7pp"></cite>
<cite id="th7pp"><video id="th7pp"><thead id="th7pp"></thead></video></cite>
<cite id="th7pp"><strike id="th7pp"><listing id="th7pp"></listing></strike></cite><var id="th7pp"><strike id="th7pp"></strike></var>
<var id="th7pp"><strike id="th7pp"></strike></var>
<var id="th7pp"></var><var id="th7pp"><strike id="th7pp"><listing id="th7pp"></listing></strike></var>
<cite id="th7pp"><strike id="th7pp"><thead id="th7pp"></thead></strike></cite>
<cite id="th7pp"></cite><var id="th7pp"><video id="th7pp"></video></var>
<menuitem id="th7pp"><strike id="th7pp"></strike></menuitem><var id="th7pp"></var>
<cite id="th7pp"><video id="th7pp"><thead id="th7pp"></thead></video></cite>
<var id="th7pp"><strike id="th7pp"><listing id="th7pp"></listing></strike></var>
<cite id="th7pp"></cite>

威海臨港區草廟子鎮西黃山村:文化塑魂,產業興村

2022-10-13 15:13:30 來源: 大眾網 作者:

  文化塑魂,產業興村,在鄉村振興如火如荼地推進下,威海臨港區草廟子鎮西黃山村正在村子美、產業興的路上奮力馳騁。

  村里有條“博士街”

  在西黃山村有一條遠近聞名的“博士街”。之所以叫“博士街”,是因為這條街上出了13位名校畢業的學子。“一條街上出了13位研究生、博士生,這就是我們村子有別于其他村子的特色。”西黃山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李曉明介紹,抓住這個“由頭”,今年開春,西黃山村對博士們的家門口進行設計規劃,打造定制木質涼亭,房屋外墻用仿古磚進行重新鋪設。

  “我們還對博士們獲得的各項榮譽進行了整理。”李曉明說,博士們在成長過程中,獲得了不少榮譽,這些證書獎章都被家長們保存了下來,通過這些榮譽,更能貼近博士們的學習生活,成為西黃山村獨有的文化底蘊。

  “農業+電商”,村民腰包鼓起來

  挖掘村里文化底蘊的同時,西黃山村也不忘發展鄉村產業,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。“這是咱們自己種的黑小麥,一袋有5斤,單買38元一袋,富含鈣、鋅等微量元素……”如今,在西黃山村,“農業+電商”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子正逐漸走深走實。

  去年,李曉明第一次實打實地接觸電商,“之前,也是觀望狀態,看著別人能把電商做得紅紅火火,賣一些農作物、加工品,自己也很想嘗試一下。”李曉明說,去年年底,他開通賬號幫助村民在網上銷售蘋果,一下賣出了300箱。這次試水,讓李曉明堅定了通過電商渠道幫助村民促銷農產品的決心。“銷售渠道擺在那里,產品要想銷得好,還得品質過硬。”懷揣著這樣的想法,西黃山村創新推出“村集體試種,村民跟種”的穩妥農業種植模式。

  在這種模式的帶領下,西黃山村村集體先后試種了黑小麥、貝貝南瓜等特色農作物,從作物播種、除草到收獲、包裝,李曉明通過電商平臺全程直播,收獲了不少粉絲和點擊量。“我們今年種的黑小麥已經銷售一空,現在正幫著小北山村打廣告促銷。”李曉明難掩自得地說,“經過實踐探索,‘農業+電商’,走這條路子可行。”

  村子發展得欣欣向榮,也讓不少在外的游子期盼著回到故土創業奮斗。西黃山村村民李林便是其中之一,大學畢業的他,原來從事房產銷售工作,現在已經回到家鄉,承擔著短視頻拍攝、編輯等電商運營管理,“李林現在已經發展成我們村的后備力量,相信有這些年輕力量的匯聚,西黃山村一定未來可期。”李曉明說。

  (通訊員 邢瑜娉)

初審編輯:程永生

責任編輯:王陸見

相關新聞
篮彩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