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審編輯:王景成
責任編輯:王陸見
人才發展環境是優化區域營商環境的核心要義。近年來,環翠區堅持人才引領、激發區域活力,立足縣域高質量發展,致力于人才政策“五進”、把政策干貨“送身邊”,平臺載體支撐、打造人才集聚“強磁場”,專屬定制化措施、讓人才服務更“走心”,全力打造最具競爭力的一流營商環境,取得了豐碩成果,先后榮獲山東省人才工作先進單位、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先進單位等多項省級榮譽,其中入選省級以上重點人才工程達117人次。今年8月,環翠區又被評為全省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先進集體。
人才政策“五進”——把政策干貨“送身邊”
近日,環翠區發展改革局在同時具備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、省級工程實驗室資質的山東雙輪股份有限公司,打造了一處人才宣傳文化墻,把企業和人才需要的政策送到身邊。宣傳墻以圖、文、表、景等相結合的方式,全面宣講威海市“521”普惠性人才政策、人才項目及創新平臺申報政策、惠企服務成效等,獲得了企業和人才的青睞。同時,以易拉寶、展架等形式,在商圈、購物中心、園區、學校等全面鋪開,打造了“流動的政策宣講陣地”,提升了企業和人才了解政策的便利度。
今年以來,環翠區系統梳理中央和省、市、區各級人才政策,抽取提煉人才工程、平臺載體、扶持政策、人才服務等4大領域60余項政策“干貨”,研究制定了《環翠區惠才惠企政策集成》,通過PPT、“一圖讀懂”等多樣化宣傳方式,確保政策簡潔清晰、即看即懂、可查可用。同時,聚焦企業、商圈兩大重點領域,深入開展人才政策“進企業、進高校、進平臺、進園區、進商圈”的“五進”行動,建立“線上+線下”相結合的政策宣傳機制,推進人才政策和服務落地見效,打造精致、幸福、充滿活力的人才生態最優區。
環翠區發展改革局黨組成員、能源中心主任陶越介紹說,“我們就是想通過這種‘固定+流動’相結合的政策宣講方式,讓企業和人才獲得觸手可及的政策,感受到我們惠企惠才的誠意,安心在環翠扎根創業。”
平臺載體支撐——打造人才集聚“強磁場”
近年來,聚焦山東省“十強”產業發展方向,環翠區打造了“一區三園N平臺”人才工作發展格局。
“一區”就是遠遙淺海科技灣區,依托全國唯一省部共建的國家淺海綜合試驗場,與航天科技、航天科工等“國字號”領軍企業密切合作,引進省級以上專家人才10人,集聚各類人才項目39個,努力打造國內海洋電子信息和智能裝備產業的新標桿。
“三園”就是圍繞高端裝備、新材料、生物醫藥等產業方向,建成威海創新園、中歐水處理及膜技術產業園、鋁精深加工產業園3個高品質園區,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空間,目前已吸引人才到園區創辦企業244家。
“N平臺”就是N個創新平臺組成的大創新體系,累計打造創建了青島大學威海創新研究院、威海激光與光電子信息技術研究院、雙創人眾創空間等平臺18個。全區培育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438家,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0家,約占全市總量的1/5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5.56%,走在了全省前列。
威海創新園海洋智能裝備研究中心運營負責人殷雅囡介紹說:“依托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,中心目前常住研發人員24名,建成院士工作站1處,累計培育省級重點人才工程專家4人,入駐海洋電子信息技術、海洋智能裝備、海洋激光通信等領域企業9家。”
專屬定制化措施——讓人才服務更“走心”
“來了就是環翠人!”環翠區聚焦人才落地、融資、生活三個方面,精準發力,全力當好人才發展的“護航員”“服務員”,讓來環翠創業就業的人才更有歸屬感。
聚焦人才落地需求,環翠區推行“一門進、一窗辦、一網通”的人才精準服務體系,整合全省首家外國專家驛站和10處青年人才驛站服務資源,成立“人才之家”,服務1300余人次,引進外國專家79名,歐洲膜學會榮譽主席恩瑞克作為全市唯一人選榮獲“中國友誼獎”。
聚焦人才融資需求,建立人才專員“1對1”服務機制,綜合運用“人才貸”“人才險”等金融工具,累計幫助爭取無償資金7400余萬元,爭取創業保險2.6億元,總量居全市第一。聚焦人才生活需求,規劃建設6處人才公寓,面向廣大人才周轉使用。積極探索人才服務與社會信用體系相結合,率先推出“人才碼”微服務,聯合守信商家提供折扣優惠230余項,大幅提升人才在威生活的獲得感、幸福感和歸屬感。
“我們瞄準人才所需所盼所求,構建全方位的人才服務體系,讓人才在環翠安心、安身、安業。”環翠區人才服務中心負責人劉藝介紹,環翠區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,堅持人才引領驅動,強化人才引育創新,實施更加積極、更加開放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,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矩陣,大力引進、培養、造就一批拔尖創新人才,推動產業鏈、創新鏈、人才鏈深度融合,不斷塑造人才發展區。
(通訊員 田常力)
初審編輯:王景成
責任編輯:王陸見